觀賞魚白點病的原因及處理方法
觀賞魚白點病的原因及處理方法
觀賞魚白點病是一種常見的魚類疾病,其病因主要是由一種名為白點蟲的原生動物引起的。當觀賞魚的免疫系統受到壓力或者環境條件不佳時,白點蟲就會在它們的身上繁殖并引起感染。那么,如何處理觀賞魚白點病呢?

1. 治療病情
治療觀賞魚白點病的方法有很多種,其中最常見的是使用藥物治療。市面上有很多種藥物可以用于治療白點病,例如硝化甲腈、甲氧芐啶等。使用藥物治療時,應該按照說明書上的用藥方法和劑量進行使用,同時還需要注意藥物的質量和有效期。
2. 診斷病情
首先,要對患病的觀賞魚進行診斷,確保其確實患有白點病。通常,患有白點病的觀賞魚身上會出現白色點狀物,同時還會伴隨著其他癥狀,例如呼吸急促、身體表面發紅等。
3. 預防病情
除了治療白點病之外,預防病情的發生也是非常重要的。首先,要保持觀賞魚的水質清潔,定期更換水源并保持水溫適宜。其次,要注意觀賞魚的飲食,給它們提供均衡的營養,并避免過度喂食。最后,還要注意觀賞魚的環境,提供適宜的棲息地和游泳空間,避免過度擁擠和過度搬動。
注意事項:
1. 在治療期間,要對觀賞魚進行密切觀察,及時發現病情的變化。
2. 使用藥物治療時,一定要按照說明書上的用藥方法和劑量進行使用。
3. 在預防病情發生的同時,也要注意觀賞魚的健康狀況,及時發現和處理其他疾病。
觀賞魚有白點病
首先什么是白點病?白點病的病原是由原生動物小瓜蟲侵入魚體皮膚或鰓部而引發,所以也叫小瓜蟲病,是十分普遍和常見的魚體疾病,它的繁殖和傳播能力極強,但只會寄生在活魚身上。其實白點病絕非甚么不治之癥,只要能及早發現和處理得適當的話,死亡率近乎零。正所謂“知己知彼,百戰不殆”,如果想要有效地預防和對付白點病,就先要稍稍深入了解一下這種寄生蟲究竟是怎樣的一回事。就整體而言,小瓜蟲對魚本身有兩大致命的地方:
會嚴重破壞魚身表皮上所分泌的保護粘膜,導致魚體受損,再令其失去抵拒能力若生在魚鰓里面,會嚴重影響魚的呼吸機能,導致缺氧,再而令其窒息發病時,通常會從魚鰭或魚鰓等開始長出白點,然后一直擴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份。發病初期會令魚出現食欲不振、蹭缸、神情呆滯等癥狀,嚴重的時候會有呼吸困難、身體腐爛、甚至會有出現血斑等癥狀;若一直放任不管的話,死亡率是100%。有一點不可不提的是,并非所有的“白點”都能用肉眼清觀察到。如果在病發初期,白點是從魚鰓內開始生長,那就往往會很容易逃過肉眼的發現;等到白點擴散到魚身的其他部位可見時,好有可能巳經進入了病患的

第二或
第三周期。所以如果大家發覺缸中的魚有上面所講的初期癥狀,但又看不見魚身上有任何白點時,也千萬不要大意,最好多加留意和觀察。
小瓜蟲的生命周期在開始時,小瓜蟲的孢子會鉆入魚鱗下,寄居在魚的表皮上,然后從寄居體的血和表皮細胞中吸取營養并生長至成蟲。由孢子生長到成蟲,大概需要2至40天的時間,主要由溫度而定,當溫度越高,成長的速度就越快;而過程中小瓜蟲會在魚身上產生一個個直徑大約0.5至1mm的白色膿包以作為居所,亦即是大家所見到的“白點”。當小瓜蟲成熟到可以繁殖的時候,膿包會破裂,成蟲會被排入水中,其間自行分泌出一層厚厚的包囊作為保護,并會安頓在魚缸底床上,再開始快速地進行細胞分裂。就一般而言,每顆成蟲都能夠自我分裂成為上百至上千多個不等的小瓜蟲孢子。當完成分裂后,這些孢子會被散播于水中,試圖去尋找新的寄居體。小瓜蟲孢子的生命最長不會超過96小時,即4天,也要視溫度而定;溫度越高,壽命就越短。過了時限仍找不到寄居者的孢子,會一一相繼死去;而那些能夠找到寄居者的孢子,會再次鉆入魚鱗下直達魚的表皮,繼而開始下一次的生命周期。
白點病會傳染嗎?這個是肯定的,而且速度非常之快!多快?那就要看缸中養魚的密度而定。要知道缸中的每一條魚,都可以成為小瓜蟲生長和繁殖的媒體;媒體越多,所能夠生產的成蟲就越多,直接加快缸中小瓜蟲孢子的增長速度,白點病散播的速度也自然會相應地加快。再者,一個高密度的魚缸,由于魚多但活動空間有限,也會令魚體暴露于小瓜蟲孢子下的機會率大增,病患的比率自然也會比一個低密度的魚缸要高。所以,可能的話,最好不要“超養”。因為若爆發白點病(或其他一概會傳染的魚病)的話,一個高密度的魚缸比起一個低密度的魚缸,更難控制病情,死亡率會更高,需要用來控制病情的時間也會更長。情形就等同我們的世界爆發流感病毒一樣,在人口稠密的地方,病毒會傳播得更快,患病率和病情也會更為嚴重。
導致白點病的原因有很多魚友一直有個錯覺,以為缸中水質差、水溫驟變等因素,就是自然導致魚生白點病的主要理由。其實以上通通的都只是“誘因”,真正導致白點病的“主因”,是源自外來感染。道理很簡單,白點病是要有小瓜蟲的存在才能引起的,若缸中并不存在它的成蟲或孢子,或在過去的兩個月內未有發生過白點病,那么無論水質有多差,或水溫驟變得有多厲害,根本沒有發生白點病的可能。唯一的可能性,就是從外來引入源頭;而最普遍的源頭,就是來自新買的魚和草或任何取自水族店展示缸里的沉木或石頭,野采的小魚等,當中可能巳經附有小瓜蟲的成蟲或孢子,若果在未經任何檢疫的情況下就入缸,它們自然也會被一同帶入缸中,直接為白點病的爆發打開序幕。
如果序幕真的不幸被打開了,白點病會否隨之爆發,那就要進一步視乎整缸魚在當時的健康狀態了。一條健康的魚,本身的扺抗力強,就算暴露在少量的小瓜蟲孢子之中,亦足以有能力避過它們的攻擊;假若真的不幸被感染,也不會一下子嚴重到不可收拾的地步,而且治療所需要的時間亦會較短,完全康復的機會也較高。相反,若魚本身健康欠佳,抵抗力隨之而弱,那就自然會受到小瓜蟲孢子的任意攻擊,令病情往往一下子變得相當嚴重,而且可以完全康復的機會也較低。
會導致魚扺抗力轉弱的理由,即是之前所講的“誘因”,主要有以下三項:魚缸管理不善→令水質變壞,慢性地使魚的健康受損(就好比:每天強迫你在空氣污濁的地方生活,健康自然會一日比一日差啦……)水溫驟變→會增加魚所承受的壓力,即時影響其內分泌,導致魚身保護黏膜分泌失衡,令其抵抗力瞬間下降(就好比:大熱天時,忽然由很熱的當街走入很冷的商場,一熱一凍,很容易感冒……)養魚密度過高→“超養”,令魚的活動空間縮細,運動量隨之減少,自然會慢性地損害魚的健康(就好比:醫生都說,適量的運動,能有助血液循環、促進新陳代謝、增強抵抗力等作用,病痛自然都會少……)
觀賞魚如何預防白點病
1、保持水溫:
想要預防白點病,首先要保持水溫,正如上面所說,溫度超過25℃,小瓜蟲就會停止生長,所以只要將水溫維持在這個水平,魚兒基本上就不會得病。而想要控制溫度,最好的辦法就是用加熱棒,需要注意的是,加熱棒必須完全浸沒水中才行。
2、定期換水:如果長期不換水,會導致水質惡化,進而降低魚兒的抵抗力,使得它更容易被感染,因此定期換水也是很重要的。通常一周要給魚缸換一次水,如果過濾效果好,可以考慮兩周換一次,每次換五分之一即可。
3、活餌消毒:小瓜蟲通常是通過活餌等進入魚缸的,這才會導致魚兒患病,因此如果想要用活餌喂食的話,一定要提前做好消毒工作,可以用高錳酸鉀等藥物浸泡,也可以提前將其冰凍起來,喂食前化凍即可。